胀由阴滞,以胃中阳气不能制水而肺肾俱病,喘咳继之,故动中也。所谓“分之无穷”者,有变必有象,有象必有本,凡事有必不可罔顾者,即本之所在也。
热甚则必涸其所注之水,故小腹不满而便不利,故名之曰蓄热,主以五苓去桂,加滑石以清利其热。若饮水多而小便多,名曰消渴;若饮食多不甚渴,小便数而消瘦者,名曰消中;若渴而饮水不绝,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,名曰肾消。
如太阳之胜为筋肉拘苛,血脉凝泣。因寒饮食者,寒气熏满中焦,必伤阳气,故血涩气去而中为虚也,若饮食过度,留滞不消,虽亦内伤,此则虚中挟实,是又不可不辨矣。
仲景虽未将六客,逐位立论,举伤寒一端,而六客俱在也。 凡足之三阳,从头走足,故中于面则自胸腹下行于阳明经也,中于项则自脊背下行于太阳经也,中于颊则自胁肋下行于少阳经也。